最近很多人在问“死生打一成语(死生打一成语是什么)”,今天小编就死生打一成语(死生打一成语是什么)这个问题整理了一些资料,希望对您有帮助。
古人一向看重生死,对于“死”常常持避之唯恐不及的态度。为了躲避死,先人们在文化设计中花了许多精力,制定了种种有关死的禁忌与避讳,以求得一种鸵鸟式的慰安。
中国老百姓大多崇信自己的言语中有魔力,以为语言即是它所表达的人和物本身。
避讳谈论死亡所形成的禁忌文化,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人们对“死”之概念已深深地烙印上负面的意义。
民间对语言的魔力历来深信不疑,求佛拜佛时的祷告,施巫术时的咒语和祝辞,入团入社时的誓言,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大量詈语(lì yǔ,骂人的言语)等等,都是人们以为说了,即会变成现实,说了某人不吉利的话,某人亦即遭殃。
《礼记·礼运》云:“饮食男女,人之大欲存焉;死亡贫苦,人之大恶存焉。”古人把死亡是生命中的一大恶事,就跟贫困苦难一样,好似不去理它、不去谈论它,它就离我们的人生远远的,也就与我们无关。而一旦去谈论到它,就可能惹祸上身。
因此就有“长者面前不詈死”之忌讳,以免徒生兔死狐悲之伤感。
土家族有个向老万和小孙伢的故事。
讲到正月初一早晨“出行”(敬天王菩萨)时,小孙伢踩到一泡屎,对向老万说:“公公,我踩到一泡屎。”向老万忙说:“莫作声,不是的。是狗屎。”孙伢说:“当真啦,是屎,好臭哟,不是狗屎,是人屎。”
结果开年不久,向老万的老婆竟死了,向老万对来办丧事道士说:“我晓得我老伴今年要死啊。去年‘出行;,我小孙伢说踩到一包屎(死),我说是狗屎,他硬说是人屎!”孙伢在旁边听到了,忙说:“公公,要早晓得婆婆要死嘛,那就该说是狗屎(死)啦。”
在现代,有的医院里没有四楼(死楼)或者四号床;有些人选车牌号码不要164(一路死),否则怎敢开上路,最好是168(一路发)。这些也都是关于死亡的语言禁忌带来的心理慰安。
甚至“死”这一字词也尽量避免使用,而尽可能以其他修饰语取代之。
简单说说代替的方法有数种。
一种是用比喻,如在现代汉语里,军土打仗受伤叫“挂彩”,南方则“带花”,皆为受伤后扎了绷带的比喻。
一种是用典故。如古代汉语把病到快死叫“弥留”,用的是《尚书·顾命》周成王之典。
一种是用假托之辞。如古代汉语称帝王的死为“晏驾”,意为他不出朝,只是由于他的车驾出来晚了。
称有封邑的人臣之死为“捐馆舍”,意为他不在,只是由于他抛弃了他的馆舍到别处去了。后称人死为“捐馆”,即由此而来。
佛教僧尼之死为“圆寂”,意即他们完全沉浸说于念经中去了。
士大夫的死被称为“弃堂帐”,意即他放弃了自己的职业,到他处谋生去了。
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,有关死的委婉词相当丰富,《礼记·曲礼》云:“天子死曰崩,诸侯死曰薨,大夫死曰卒,士曰不禄。”
又有诸如“作古”、“百年”、“归天”、“仙游”、“回老家”等,成语如“驾鹤西归”、“香消玉殒”、“兰摧玉折”、“玉楼赴召”、“紫玉成烟”、“蒙主宠召”等等,不胜枚举。
另一方面,人们虽然对死亡充满禁忌避讳,但又不自觉地常将死挂在嘴边,说个不停。
比如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常会说,也经常听到的话:“饿死了”、“累死了”、“渴死了”、“忙死了”、“烦死了”、“无聊死了”、“爱死你了”、“想死你了”、“气死我了”等等,多不胜数。
在电砚连续剧中,甚至可以看到如此的情节,太太对连夜未归而刚进门的丈夫咆哮:“你这『死』鬼,一夜未归,究竟『死』到哪里去了?也不打个电话回来,害我担心『死』了。下次再犯,『死』都不会原谅你。”一段话就包含四个『死』字,一个真实的生命可承受不起四次死亡。
人们对待死亡的矛盾心理,细细想来,颇有意思。试问:若有人当面对着你说:“我爱死你了!”不知你的感受会是如何?是欣喜若狂?还是胆颤心惊?
对于谈论死亡,我们有太多的禁忌与避讳,所以导致我们开不了口跟至亲讨论关于死亡与身后事的议题。
又或者,长辈有想开口说说自己对身后事的想法,但是子孙们或许因为一时之间不知如何反应,就会以「您身体还这么硬朗,不要胡思乱想」等等话语带过。
可是不说不讨论的结果就是,当死亡真的来临时,家属们在面对至亲的身后事选择时,常常不知如何是好,甚至亲人之间因为意见不合而撕破脸,告别式尽孝、致哀的功能不但没有被发挥,反而留下了遗憾。
其实大多数的老人家不是避讳谈,而是不知道怎么先开口,只要我们把谈话的时机和氛围、用语掌握好,开口谈身后事并没有这么难。
或许,可以找一个阳光温暖的午后,泡上一壶长辈爱喝的茶,不经意地从这几年长辈的远房亲戚或朋友的告别式谈起,问问他们心中的看法,只要引导的方式对了,就有机会好好地了解亲人心中对身后事的想法,这样,当那一天到来时我们虽然悲伤不舍,但至少能不留遗憾。
参考资料:《中国民间禁忌风俗》。
ps:关注后私信回复关键词“1”“2”“3”“名字”等,获取为您准备的惊喜礼包。读者老爷若有其他需求,也可关注后私信留言。
点击关注。文化之根在民间,奇闻逸事古今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