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”(以下简称“军博”)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,1960年8月1日正式开放,是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。2012年9月,“军博”对展览大楼加固改造,2017年7月竣工,加固改造后,展览陈列面积近6万平方米。前几天去北京香山饭店开会,趁着会议报到间隙,特地兴冲冲前往参观,毫无疑问,不虚此行。

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

笔者是研究民国政治军事史的,对国民政府军队使用过的兵器特别感兴趣,尤其是火炮。走进“军博”,直奔兵器陈列馆负一层,德造十五榴、瑞典造卜福斯、日造大正六年式、沪造克虏伯……几乎应有尽有。再到防空武器展示区,三种抗战时期的小口径机关炮扑入眼帘:丹麦造麦德森20毫米机关炮、意大利造伯莱达20毫米机关炮、瑞士造欧力根20毫米机关炮。

笔者参观“军博”,与德造“十五榴”合影

说起20毫米机关炮,二战时期的欧陆战场,基本上用于步兵局部防空,兼作对地火力支援,多少显得有些微不足道。不过远东抗日战场的情况有所不同,一来日本资源匮乏,坦克装甲厚度远远不及欧美列强,机关炮尚有用武之地;二来战时中国兵工制造业薄弱,机关炮几乎全赖进口,所以仍是“香饽饽”。

国民政府军队装备使用的机关炮型号五花八门,放在一块俨然像是一场“欧洲防空武器博览会”。大概是从外形上区别于大口径的“大炮”,机关炮当时最常用的称谓是“小炮”或“小钢炮”,今天着重介绍欧力根、伯莱达、麦德森三种机关炮,名字听上去怪怪的,显然都是“舶来品”。

“军博”兵器陈列馆展陈的三种机关炮

欧力根小炮(以前也翻译成厄立孔)是南京国民政府最早“海淘”的武器之一。换句话说,欧力根最早的海外买主是中华民国。军政部长何应钦把部分欧力根配备给中央陆军步兵学校使用,并于该校内专门成立机关炮训练班,负责研究操作方法和培养初级干部。据时任步兵学校筹备委员的吴锡祺回忆,这批小炮虽能打低空飞机,但因没有附带观测器材,无法发挥效力,后来通过德国顾问代买了一些携带式高测仪,总算解决难题。

1932年1月28日,日本海军陆战队进犯上海闸北,第19路军官兵守土有责,奋起抵抗。2月中旬,张治中率领第5军增援淞沪战场,该军下辖第87师、第88师、中央军校教导总队、炮兵学校之山野炮队、税警总团王庚旅、军政部直属地雷队和铁道炮队等。其中第87、第88师所属各团都有一个小炮连,每连装备欧力根小炮6门。

欧力根小炮

第88师小炮第10连的2门欧力根当时配属第61师第121旅,在大场镇西南竹林构筑炮位,担任防空。后来总结经验教训,欧力根小炮在对空射击时仰角必须超过45°,否则炮弹飞行一段时间势必掉落地面,落点如果在己方阵地,往往造成意外伤害。直到苏罗通、伯莱达机关炮引进之后,有了完善的操作使用教范,这一情况才有所改观。

伯莱达1935年列入意大利军队制式兵器,具有防御2000米以下的低空飞机、反装甲和摧毁地面目标的多重用途。据南京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专业人士研究,伯莱达小炮对付飞行目标,使用一种带有触发引信的高爆弹,如果没有碰到目标,具备自毁功能。对付轻型坦克,使用穿甲弹,500米距离内能够击穿30毫米厚的装甲。

伯莱达小炮

南京国民政府购入的伯莱达小炮,数量或许并不算多,除了步兵学校、铁甲列车部队配备了一些外,目前可以确认的是,第36师所属四个团均下辖一个小炮连,每连装备6门。全面抗战爆发,该师第212、第216团小炮连先是开赴冀中抗日,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组织忻口战役,第216团小炮连即刻转调山西忻县专任防空。

邵瀛樵时任第216团小炮连特务长,“某天拂晓敌机分批来袭,先是扫射,然后投弹。傅作义司令部住房被炸燃烧,我们连部亦被炸塌住房两间,阵地一个观测士兵被弹片击中阵亡。我们先后曾击伤过敌机三次,据前方侦知均坠于敌阵后方”。阎锡山非常高兴,后来多次派人送去汾酒、饼干,以资犒劳。

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

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,之前上映的热门电影《八佰》,就有一门20毫米机关炮部署在四行仓库屋顶,看上去像是伯莱达,只是镜头一闪而过,笔者无法百分百确认,感觉八九不离十,期待行家进一步考证。

总的来说,伯莱达优点虽多,但实战中存在射击不稳、精度不良的问题。值得一提的是,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,芬兰国防军还继续使用伯莱达,长期作为训练防空人员的正式武器,1985年尚有库存76门,直到1995年前后才逐渐退出兵器现役。

国民政府军队使用伯莱达小炮防空

麦德森小炮最大射高3500米,在500米距离内能够侵彻垂直30毫米的钢板,因其性能出色,曾经出口许多欧洲国家,比如瑞典、芬兰、挪威、捷克、波兰、法国、比利时、德国等。南京国民政府的购买数量多达300多门,大部分编在炮兵第51团,该团编制为6个营,每营6个连,每连9门小炮。通常都是以连、排为单位,分散配属野战部队,视战况紧急程度,弹性使用。鲜为人知的是,国府调拨了2门麦德森给八路军第120师,也算聊表心意吧。

麦德森小炮

武汉会战后,麦德森小炮损耗很大,笔者看到过军械司1939年3月份的统计报表,相关数据显示只剩下157门。沿海地区沦陷,很难再从外国购买兵器,兵工署下令第50兵工厂设法仿造,据说当时从国外订购了可用于制造100门的材料,但因战事波及未能完成进口。直到1944年3月,前身为金陵兵工厂的第21厂试造成功,不过由于缺乏原材料,仅造4门即无奈宣告停产。

1938年5月中旬,刚刚抵达武汉的第51团第3营接到电令,速派一个连配属河南考城第23师,一个连急赴河南渑池。第13连连长于丕富连夜带队前往考城,哪里晓得战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,第23师在鲁西菏泽拼死力战,师长李必藩壮烈殉职,小炮连行至兰封境内遇到小股日军袭扰,急忙西撤郑州改配其他友军。6月初,孔宪诗营长又按照上级指示,指派第15、16连开赴第三战区,配属第23集团军截击日军长江航道,在各次战斗中发挥了一定作用。

国民政府军队操练麦德森小炮

笔者不是“军迷”,只对革命战争年代的老兵器感兴趣,对现在天上飞的、地上跑的、海里游的,一概不知。“军博”兵器陈列馆琳琅满目,足足半天才能看一个仔细,还有许许多多火炮、坦克值得介绍,网友们、军迷们如果感兴趣,欢迎留言交流,有机会我还想去第二次参观呢!在此提醒各位朋友,“军博”现在需要提前预约的,最好提前一周以上预约,晚了很难约到门票。

参考文献:

1、王虹铈著:《火炮历史的见证》,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

2、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:《晋绥抗战》,中国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

3、滕昕云著:《抗战时期陆军武器装备:步兵炮/防空炮兵篇》,台北“老战友工作室”2013年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