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很多人在问“小酒馆对联(酒馆的对联)”,今天小编就小酒馆对联(酒馆的对联)这个问题整理了一些资料,希望对您有帮助。

小酒馆对联(酒馆的对联)

对联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代,是由传统的“桃符”与“对句”演变发展而来。但由于意识形态与主流文体等因素的影响,对联直到宋代才被普及,真正被文人群体所接受和认可,并走进寻常百姓家。也是从宋代开始,上至帝王,下至百姓,都不乏有热衷对对子的存在,历代也流传下来不少关于名人文士对对联的逸闻趣事,被后人传为经典,其中尤以朱元璋与乾隆为最。

对联最突出的特征便是对称性,一副堪称经典的对联必然具有对称美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,处处可见对称美,无论是唐诗宋词,还是对联与赋,都在呈现形式上颇具对称美,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。相比诗歌文赋,对联最为短小精悍,但其中所蕴藏的智慧和哲思却并未因为字少而有丝毫削减。

对联最早称为楹联,其中也暗含着阴阳相对的哲学意蕴。若想要对出让人奉为经典的对联,不仅要做到最基本的对仗工整、平仄押韵,还要讲究意境,做到言外有物,才能引起人内心的共鸣。

在古代帝王中,最热衷于对对联的除了乾隆,便是朱元璋了。虽然朱元璋出身贫寒,文化造诣也并不高,但在登基称帝后却热衷于读书,并经常与他人切磋学问,最常用的方法便是对对联,而关于朱元璋对联的故事自然也流传下来不少。

在朱元璋看来,通过一个人对对联的水平高低可以看出此人的文学造诣,甚至可以用来判断此人的格局以及未来的造化。所以对联对的好的人,往往会被朱元璋高看一眼,还有可能就此平步青云。

在称帝之前,朱元璋饱受人间疾苦,所以即使做了皇帝,也依旧保留着节俭的生活习惯,而且非常喜欢微服私访。

这天,朱元璋身着便服又来到民间考察和体验生活,在走累之后就随便进了路边的一个小酒馆,准备稍作歇脚再返回皇宫。这间酒馆规模并不大,而且氛围十分冷清,几乎没什么人来,自然店中也没有什么好酒好菜。

朱元璋无奈之下只好点了一壶清酒和几碟寒碜的下酒菜。虽然朱元璋生性节俭,但如今贵为一国之君,还是觉得酒馆的酒水菜品太过于寒酸,与宫中日常食用的完全无法相比。

在三杯五盏酒水下肚后,朱元璋在微醺之际突然来了灵感,便以调侃的口吻随口道出一个上联:“小酒馆,三杯五盏,没有东西”。其实朱元璋也并非真的嫌弃这家酒馆的菜肴,所出的上联只是酒余饭后的随口一说,更多的是善意的调侃,也没有想过区区一个小酒馆的店主能够对出下联。

不料店主却恰好是一位饱读经书、腹中有笔墨的才子,只是无心功名,这才随父亲在此经营酒馆。店主听到这副对联,也明白其中的调侃打趣之意,便笑着走上前来,胸有成竹的对出下联:“大明国,一统天下,不分南北”。

这副下联对的极为巧妙,不仅本身对仗非常工整,而且所创设的意境十分讨巧。上联描绘的只是寻常小酒馆中的寒酸菜品,而下联所描摹的则是天下一统的盛世场景。仅仅十一个字,不仅呈现出大明国江山一统的宏伟气势,更是在称颂统一这天下的朱元璋的丰功伟绩。相比上联,店主所对的下联明显气势与格调都有了质的飞跃。

朱元璋本来便有着较高的对联造诣,自然明白店主所对的下联的精妙之处。再加上下联内容非常应景,恰好迎合了朱元璋的心思,所以朱元璋听完下联后也是眉目舒展,忍不住拍手称赞。

朱元璋对于对对联好的人往往颇为赏识,而对于能对出如此意境远大的下联的酒馆店主,自然也生出惜才之心。于是当即表明了身份,并亮出了腰间玉带和其中的黄袍,想要将店主带回宫赐予官职。在明白朱元璋身份后,酒馆店主赶忙跪拜,但却婉言谢绝了皇帝的青睐,表明自己无心仕途。朱元璋见店主心意已决,也不愿逼迫,只好留下许多钱财后离去。

酒馆店主在之后将这副对联写了下来并挂在门口,自此酒馆生意也不复之前惨淡,开始渐渐火热起来。人来人往间,不乏有文人墨客感叹这副对联的精妙,而朱元璋与酒馆店主之间的这段精彩的对联趣事也流传下来,被人奉为美谈。